下载中心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64
中国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发展展望
李莹辉;刘朝霞;曲丽娜;李志利;何光军;王春艳;许梓;航天医学作为保障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安全、健康与高效工作的综合性学科,聚焦于解析太空极端环境对人体多系统生理效应的深层机制及防护策略。随着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医学实验作为空间应用的重要领域,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平台体系建设、新技术利用和科学发现等方面阐述了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相关领域的进展,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工程布局、指导思想和重点研究方向,围绕深度解析生命在空间飞行中的适应规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面临的挑战、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展望,为我国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睡前5 Hz电流刺激对睡眠质量与精神状态的影响
周维逸;罗帏;陈乐乐;王丁丁;周仁来;目的 研究表明5 Hz微电流刺激可能具有催眠作用。然而目前缺乏此研究结果对睡眠模式影响作用的证据,该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并招募失眠与非失眠受试者进行进一步验证。方法 招募10名失眠受试者和1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在顶颞叶区域施加真刺激和假刺激。研究评估了该刺激对多个指标的影响,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结构、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表现。结果 在睡前接受5 Hz微电流刺激的受试者,相较于接受虚拟刺激的受试者,其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均显著改善。此外,接受真刺激的受试者表现出更高的睡眠效率和快速眼动睡眠的延迟。这些结果表明,睡前5 Hz微电流刺激能够提高睡眠效率的客观和主观指标。结论 睡前5 Hz微电流刺激不仅提高了受试者的睡眠效率,还改善了其对睡眠质量的主观感受。
Gabra3基因敲除对小鼠神经元细胞睡眠功能影响的探究
张力中;唐育杰;孙毅;于琦;卢学春;目的 构建Gabra3基因敲除细胞模型,探讨敲除Gabra3基因后小鼠神经元细胞在转录、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Gabra3基因敲除后睡眠深度增加的机制。方法 构建多种sgRNA序列,使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鼠源GT1-7神经元细胞系中的Gabra3基因,通过基因测序检测敲除效率,使用TA克隆、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敲除结果,细胞增殖实验验证敲除表型,并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提取总蛋白进行蛋白质测序。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评估Gabra3基因敲除对GT1-7神经元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Gabra3基因敲除后,皮质醇和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昼夜节律等通路显著富集,并筛选出BMP2、GLI2、DLL1三个关键基因,蛋白组结果显示Gabra3基因敲除后产生了广泛的扰动。结论 Gabra3基因敲除可能通过调控激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提高睡眠深度。
二甲双胍诱导代谢重编程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
蒲荣喜;卜凡;黄思远;杨忠;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诱导的代谢干预对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验组以1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培养于生长或分化培养基中的C2C12成肌细胞,对照组进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于生长培养基中处理48 h,其间每隔12 h收集细胞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及蛋白表达、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增殖相关检测;于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分化72 h,通过胚胎肌球蛋白重链免疫荧光检测肌管形成。结果 经二甲双胍处理后,细胞内乳酸、丙酮酸、一磷酸腺苷等代谢物表达增加,而三磷酸腺苷与硫胺素焦磷酸等代谢物表达减少;同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及相关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强,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S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1),而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诱导分化后,成肌细胞融合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二甲双胍诱导成肌细胞代谢重编程并抑制细胞增殖分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其重要分子机制。
增大弹射座椅靠背角度对提高飞行员坐姿舒适度影响的研究
郝梦婷;陈园园;马晓莉;胡博;白玉;目的 探究增大弹射座椅靠背角度后对不同体型飞行员体压分布的影响,为弹射座椅的设计、飞行训练,以及制订缓解肌肉疲劳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将战斗机男性飞行员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型组和超重组,利用体压分布测量系统分别测试20°、33°两种座椅靠背角度下共41名飞行员坐姿压力分布。分析不同座椅靠背角度对坐姿舒适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座椅靠背角度下,不同体型飞行员体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20°座椅,33°座椅条件下坐垫接触面积更大[F(1,78)=40.281,P<0.001],平均压力及平均压力梯度更小[F(1,78)=32.030,P<0.001;F(1,78)=12.594,P<0.001],背靠的平均压力梯度、最大压力及最大压力梯度均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10.516,P=0.002;F(1,78)=26.803,P<0.001;F(1,78)=4.918,P=0.029)]。此外,BMI超重者与坐垫的接触面积[F(1,78)=21.038,P<0.001]以及背靠的接触面积[F(1,78)=8.301,P=0.005]均明显大于正常体重组。角度和BMI未观察到显著交互作用。结论 在弹射座椅靠背角度更大时,平均压力及平均压力分布梯度降低,人体压力分布更均匀,舒适性更高,不同体型群体在不同弹射座椅角度下的坐垫与背靠压力分布差异可为座椅的适体性设计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