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维生素D_3强化酸奶的营养品质特性,探究其对模拟失重状态下机体维生素D代谢的改善作用,为后续研发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复原乳为基质、维生素D_3微胶囊粉为强化剂,制备维生素D_3强化酸奶,系统研究不同梯度(1.25μg/100 mL、2.50μg/100 mL、3.75μg/100 mL、5.00μg/100 mL、6.25μg/100 mL)维生素D_3微胶囊添加量对其品质特性(滴定酸度、固形物含量、持水作用力、脱水收缩率)的影响规律;通过SD大鼠尾部悬吊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钙及磷的变化,评价其代谢能力。结果 当发酵3 h时,维生素D_3强化酸奶的滴定酸度随着微胶囊粉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平稳,总固形物含量变化不明显,持水作用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而脱水收缩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当维生素D_3微胶囊粉的添加量达到3.75μg/100 mL时,维生素D_3强化酸奶的网络结构更加致密且均匀,呈现非牛顿流体和剪切稀释的流动特性,其结构较为紧密稳定且能够承受高频率的破坏,同时具有良好的酸奶组织形态、风味以及口感。动物实验显示,维生素D_3强化酸奶尾吊组血清25(OH)D_3、1,25-(OH)_2D_3、钙和磷浓度显著高于尾吊对照组(P<0.05)。结论 维生素D_3微胶囊化强化技术可有效维持和强化酸奶的营养品质特性,显著改善模拟失重状态下机体维生素D代谢紊乱状态。
<正>一、本刊报道范围1.航天医学相关学科:(1)航天基础医学——重力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空间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2)航天实施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遥感医学等;(3)航天环境医学——辐射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理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等;(4)航天心理学;(5)航天医学标准研究等。
目的 探索腕带获取的血容量脉搏及体动三轴加速度在睡眠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DREAMT公开数据库全部100例睡眠障碍者的Empatica E4腕带血容量脉搏(BVP)及体动三轴加速度(ACC),使用BVP基线的两个频域特征[频域能量峰占比(e_s)和低频能量/高频能量(LF/HF)]、一个时域特征[幅度变异性(v_A)]及ACC的活动计数(C_s),基于随机森林进行睡眠、觉醒两分类。结果 通过“留一法”交叉验证获得的全部100例睡眠障碍者的睡眠、觉醒两分类结果:基于BVP及ACC共4个特征的两分类精度为79.8%,Kappa系数为0.56;基于BVP的3个特征的两分类精度为70.4%,Kappa系数为0.36;基于ACC的两分类精度为75.1%,Kappa系数为0.47。结论 腕带采集的血容量脉搏及体动三轴加速度可用于对睡眠障碍者睡眠、觉醒的粗略估计,其中体动三轴加速度的重要性高于血容量脉搏。
近年来,随着深空探索任务的不断推进,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暴露于多种复合极端因素,如微重力、空间辐射、昼夜节律紊乱、密闭隔离等极端复合环境。这些因素极易诱发航天员脑功能异常,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及神经炎症反应等。中医药以“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为核心理念,具备多靶点调控、系统协调等特点,近年来在脑功能保护研究中引发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中医药及其相关技术在载人航天飞行与模拟航天环境模型中对脑功能障碍的防护应用及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与发展前景,以期为航天员脑健康防护提供参考,并为未来深空任务中的中医药精准干预与系统化防护方案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穴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急性高原缺氧性心肌损伤小鼠心肌水肿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电针内关穴联合补阳还五汤改善急性高原缺氧性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45只健康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模型组、电针内关穴组、补阳还五汤组、电针内关穴+补阳还五汤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急性高原缺氧性心肌损伤小鼠模型。入舱前4 d,电针内关穴组予以内关穴双侧电针干预,补阳还五汤组予以补阳还五汤灌胃干预,电针内关穴+补阳还五汤组予以联合干预,连续干预7 d,正常对照组和低氧模型组每天正常抓取不做其他处理;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ELISA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β_1肾上腺素受体(β_1-AR)、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低氧模型组出现心肌组织与细胞损伤,血清中CK-MB、cTn-I含量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β_1-AR、cAMP、PKA、AQP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与低氧模型组比,电针内关穴+补阳还五汤组心肌组织与细胞损伤显著改善,血清中CK-MB、cTn-I含量均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β_1-AR、cAMP、PKA、AQP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电针内关穴联合补阳还五汤能够降低急性高原缺氧性心肌损伤小鼠血管通透性,减轻心肌水肿,改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β_1-AR/cAMP/PKA信号通路,降低AQP1的表达有关。
针对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数字模型管理复杂、模型互联互通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云架构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模型微服务聚合与自适应集成方法。通过引入本体语义标注与哈希编码机制,实现异构建模工具下模型资源的统一封装与服务化管理。结合模型虚拟执行模式与动态资源组织技术,设计了云平台下面向任务的模型微服务部署架构,提升了模型服务的调度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基于服务类群的模型聚合方法,采用汉明距计算模型间能力匹配度,优化模型发现与编排流程。本文在国产化私有云环境中完成了原型实现与多阶段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支撑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研制,提升模型资源共享性与系统集成效率。
目的 航天预包装葱花饼在贮藏过程中易因淀粉回生、脂肪氧化等问题发生品质劣变,影响其食用安全性和感官特性。因此,研究其贮藏期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对保障航天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研究在模拟航天器食品贮藏环境的基础上,开展(37±1)℃和(47±1)℃的货架期加速实验,结合理化(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色泽(L~*、a~*、b~*、c~*、h°)及质构(硬度、胶粘性等)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验证淀粉回生及脂肪氧化情况。结果 理化方面,酸价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7℃和47℃下过氧化值增长较快,40 d内47℃贮藏样品接近安全限值(0.25 g/100 g),羰基价呈下降趋势。微生物指标符合GJB 4992A—2012标准,仅后期检出少量菌落,大肠菌群未检出。色泽方面,20℃贮藏时,a~*值上升91.67%,b~*、c~*值显著增加,L~*和h°分别下降7.42%和8.75%。质构特性整体下降,XRD和FTIR检测证实淀粉回生加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过氧化值为关键因子,建立的预测模型误差<10%,20℃、37℃、47℃下预测货架期分别为236 d、121 d和57 d。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航天环境中葱花饼贮藏期的品质变化规律,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可为航天预包装食品的品质监测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航天医学中的骨损害主要是指航天飞行过程中,由于特定的航天环境影响宇航员的生理状态,导致骨骼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目前,对航天医学中骨损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代谢异常和骨质疏松等方面。随着航天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医学领域。中医治疗在航天医学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着重从中医角度出发,从阴阳、气血、脏腑三个方面探讨航天医学中骨代谢性损害的相关病机、预防及后期的康复治疗。
目的 通过地基实验明确防治在轨航天员失眠的穴位处方并验证其有效性,为天基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0例天津中医药大学轻中度失眠参与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穴取内关、外关、神门、合谷、申脉、照海、太溪和三阴交,30 min/次,隔日1次,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等待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第8周随访时,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睡眠监测仪监测各项睡眠指标,评价TEAS治疗轻中度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治疗阶段和随访时的PSQI、ISI、HAMD评分呈现下降趋势,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4周和第8周随访时的HAMA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4周时在改善夜间觉醒次数和睡眠效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AS内关、外关、神门、合谷、申脉、照海、太溪和三阴交穴可显著改善轻中度失眠参与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为防治在轨航天员失眠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机器人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高科技技术得到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智能软体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无损抓取、医疗辅助、环境探索等领域大放异彩。在特种医学领域中,智能软体机器人因其刚度小、可变性强、柔度高等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复杂、极端的特殊工作环境,在航空航天、航海潜水等特种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从智能软体机器人的材料、结构、驱动方式及建模控制方法四个方面对智能软体机器人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其在特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